在六月底的某个半天,南医大四附院的呼吸科团队和两位患者经历了一场与生命的较量,持续了令人惊心的12小时。两例危险的气管异物,如同潜藏在气道深处的“定时炸弹”,随时可能引爆,结束生命。呼吸科医生们临危受命,凭借卓越的技术和沉着的判断,进行着惊心动魄的“气道解救”。
一名70多岁的帕金森患者,在早餐时突发剧烈呛咳,一整块面饼意外滑入气管,情况十分紧急。呼吸科的两位医师迅速赶往急诊ICU(EICU),映入眼帘的是患者面色青紫,监护仪上的数据让他们揪心。心率飙升至120,血氧饱和度降至40%!这意味着,患者每一秒都在重度窒息的边缘挣扎,随时可能心跳骤停。时间就是生命,刻不容缓!
气管镜迅速插入,但镜头下的景象让情况更加复杂:一块巨大的、湿黏的面团死死堵住了患者的左主支气管,透明度极低。常规的吸引管发力不见成效,尝试使用异物钳分离又风险重重。就在每一次尝试都让窒息的阴影加深之际,呼吸科的学科带头人徐小勇果断决定:“准备硬镜!”
刚从国内顶尖的气管镜介入中心——北京应急总医院进修归来的副主任医师刘朝朝,成为处理复杂异物的关键人物。然而,硬镜的使用需要更深层的麻醉,这位高龄且已经极度缺氧的患者能否承受?在时间紧迫情况下,刘朝朝最终选择进行最后一次尝试,精准调整吸引位置和力度。经过紧张的操作,汗水湿透了医师的手术衣……
“吸住了!动了!出来了!”随着护士的一声低呼,那块致命的“面团炸弹”终于被成功吸出!瞬间,血氧饱和度如奇迹般从40%激增至100%。监护仪的警报声转化为平稳的滴答声,患者的面色逐渐恢复正常。第一场生死营救,成功完成!然而,形势并未结束,紧急电话再次打破宁静。
胸外科传来的急唤:一位患者几天前误吞鱼刺,CT检查结果显示,这根致命的鱼刺已穿透食管壁,游走至气管里。随着呼吸的加速和心跳的加快,鱼刺随时可能刺破大血管,后果不堪设想。紧急情况再次开启,呼吸科的团队顷刻间从EICU转战手术室,展开新一轮生命的争夺。
在内镜中心的通力合作下,气管镜再次深入探寻那根细小而致命的“银针”。医生们屏息凝神,寻找机会,经过精准的操作,最终这根狡猾的“鱼刺利刃”被安全、完整地从气道中取出,几乎没有出血。警报解除,又一位患者的生命得以保全!
整整一天,两场惊心动魄的“气道解救”行动在南医大四附院呼吸科团队的领导下,经过急诊ICU、胸外科、内镜中心的密切配合,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。这些故事让我们认识到,气管异物的威胁绝不容小觑,及时的救助与有效的预防至关重要。
气管作为人体进入肺部的唯一通道,一旦发生阻塞就等于与死神赛跑,危险性远超食道异物。气管异物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 高窒息风险:气道完全阻塞仅需4分钟即可导致脑死亡。
- 感染迅速:异物可携带细菌,引发严重的肺炎与肺脓肿。
- 损伤难愈:尖锐的异物可能导致气管壁的损伤与严重出血。
- 隐蔽危机:异物若误入小支气管,常表现为久咳或肺炎,易误诊。
特别需要警惕的人群包括:儿童(尤其是1-3岁)、老年人以及吞咽困难或醉酒的特殊人士。及时识别异物卡喉的求救信号,才能有效积累救援时间。
在遭遇窒息的情况下,立即采取如下急救措施:
- 如果患者还有意识并剧烈咳嗽,鼓励其用力咳嗽,无需喂水食物!
- 如果呼吸困难,应采取急救法,迅速拨打120。
- 如果患者已无反应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(CPR),持续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。
关键提示:即便异物似乎已排出,仍需前往医院检查,确保没有异物残留或气管损伤。
为了安全起见,应做好防堵措施:
- 儿童:拒绝危险食物(如坚果、小零件玩具),专注进食环境。
- 老年人与自己:维护假牙,避免食物过大,谨慎选择高危食品。
通过[J9九游会]的品牌保障和丰富的健康知识,我们可以共同增强对呼吸道异物的预防意识,确保安全与健康。